OECD关于防止CBI/RBI计划规避CRS的指引详解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作为通用报告准则(CRS)框架的制定者和维护者,为防止个人利用投资入籍(CBI)或投资居留(RBI)计划来规避CRS信息交换,发布了一系列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指引文件。这些文件是国际银行合规部门制定其内部审查政策和程序的核心依据。

以下是这套监管框架的三个核心组成部分。


第一部分:奠基性指引文件 (2018年2月)

这份文件为全球金融机构应对CBI/RBI风险奠定了理论和操作基础。


第二部分:高风险清单与动态更新 (2018年10月及之后)

在理论框架之上,OECD更进一步,直接点名了被认为存在高风险的具体计划。


第三部分:针对专业中介机构的规则(持续发展)

意识到仅靠银行无法完全堵住漏洞,OECD将监管焦点扩展到了设计和推广这些规避方案的“帮手”。


总结

OECD的监管路径清晰且层层递进,形成了一个立体的监管网络:

  1. 2018年2月,奠定理论基础: 发布《防止滥用指引》,告诉银行 “如何” 审查。
  2. 2018年10月,明确目标: 发布《高风险清单》,告诉银行 “重点审查谁”
  3. 持续发展,扩大范围: 发布《强制披露规则》,从源头上打击 “谁在帮助规避”

因此,当今银行合规部门在面对CBI/RBI客户时,所遵循的并非某个单一、静止的政策,而是在这套由OECD主导的、不断发展的全球监管框架下,形成的一整套动态、审慎且极其严格的风险控制体系。